妈妈的菜,湖南可不只香辣(一)

因为疫情的影响有两年没回湖南老家,终于在今年中秋佳节之际,携家属回老家探亲。人还没到湖南,微信上已经向妈妈发起了点餐。想吃的家乡菜太多太多,在家半个月几乎一日三餐,餐餐不重样。人在省外,想吃湖南菜都只能去湘菜馆,但真正的家乡菜又岂是被商业打包的寥寥几道菜品而已?湖南之大,山峦叠嶂,鱼米之乡,光同一省份不同地区的菜肴都各有千秋,不如从“七十二峰秀芙蓉……回雁峰前飞雁鸣”,我的家乡衡阳、衡山地区说起吧。

辣椒炒煨蛋

说到家乡菜那可不得不提煨蛋了!煨蛋,顾名思义就是放炭灰里用余温慢慢煨熟的蛋,可以是鸡蛋,也可以是鸭蛋。还记得小时候在外面玩,不知怎的捡了一口破锅回家,妈妈见状索性搜来许多干柴火放破锅中烧作灰。用草纸包牢鸡蛋,淋透水,往灰烬一塞,我俩蹲守在旁,听到嘭嘭几声响,就知道不妙,鸡蛋受热不均爆开了。五六个蛋煨下来,也就一两个还算完好。虽是不成功,但是那份期待香喷喷的煨蛋时的心情却欣喜不已。

煨蛋的香,是普通白水煮鸡蛋所不能媲美的。经由炭火历练的蛋,表面的蛋白Q弹柔韧,整颗蛋从内而外散发着柴火气息。这样一颗通体弥漫着人间烟火的蛋,怎能不受辣椒爆香的再度催化,炝出一番新姿色?

将煨蛋下油锅爆香时,要格外小心随时爆蛋,一个不留神就会被飞溅出来的热油烫伤,炒菜的过程可谓是惊险刺激。

煨蛋重在吃蛋白,因此切煨蛋时会稍微剃掉一点蛋黄,不过也不要小看蛋黄噢,经过翻炒后的蛋黄与热油融为一体变成沙质的蛋黄酱,在高温下不断冒出香浓的小气泡,此时把蛋白捞起,加入葱、姜、蒜、辣椒,与蛋黄酱在热锅中翻炒混合,用锅铲稍作碾压,让香料充分包裹蛋黄酱的咸香,这正是煨蛋菜肴的灵魂所在!

随后入锅焦香的蛋白再翻炒一番,噹!我日思夜想的辣椒炒煨蛋出锅啦。绵密的蛋黄酱触碰上颚的瞬间,就好像黄昏的海岸边,细浪裹挟着软沙从趾间直上抚摸臂弯的柔软;牙齿横断弹嫩的蛋白直达薄韧的外皮,那是地心的气流极速冲出地表的劲爽;热辣的尖椒熔融数亿万颗蛋黄粒子滚滚涌入急切的喉腔……哎,说多了都是口水。

呼拉汤

其实湖南人也不会顿顿吃辣,有很多家常菜也都是不放辣椒的,比如白薯汤、烫青菜、葱花蛋汤等等,当然还有这碗清口呼啦汤。之所以叫“呼啦”汤,其实是在喝汤时会发出“呼啦、呼啦”的声音才有此名,是外公曾经给妈妈做的菜,而今妈妈又做给我吃。

有时不想张罗一桌子菜,又要追求品类丰富,还能饱腹又美味,那做一碗呼啦汤准没错了。

鸡蛋无需加任何调味料,打散,开小火,在不粘锅中摊一张极薄的蛋皮。蛋皮起锅卷起来切成蛋丝,这便是一味配料。将炸好的红皮花生去皮,是为了防止花生皮把汤染色弄污了(可别以为红皮能染出来红汤来,它会把其他食材染黑,显得脏脏的,在浙北煮多味笋干时用的花生米也如此)。准备一点肉丝,加盐、黑胡椒、生抽去腥调味。切少许芹菜碎,将凉薯切成均匀的条状,石湾香干切片,嫩豆腐切条。还有少不得的衡阳手打鱼丸(是由搅碎的草鱼肉掺和猪肥膘作为主料,配合鸭蛋青的提拉紧致,辅以葱、姜、盐的调味去腥,再历经无数次的揉合捶打,水浴蒸腾而成),同样切条备用。精华之处更在于一碗用猪大骨、猪蹄、排骨、鸡骨、瑶柱、大虾等大料熬煮出来的高汤打底,妈妈通常是熬一锅汤,按量分餐装袋,冰冻保存,方便以后取用。

在锅中倒入少许油,石湾香干爆香备用。加高汤烧滚,下入所有食材。随后用葛根粉勾芡浇入高汤搅和均匀,出锅。

温润的汤头流淌过舌尖,在空荡的口腔肆意蔓延,葛根粉的渗入,凝聚了高汤的咸鲜,勾起了曼妙的回甜。原味的嫩豆腐浸润了高汤的浓郁、芹菜的芬芳,忽柔忽滑,忽嫩忽弹。纤薄如纸的蛋皮,如天仙飘逸的丝带萦绕着味蕾,弥久不散。冰莹剔透的凉薯不仅保留了生食的爽脆鲜甜,还被浓汤滚水调教出了温婉妩媚。嘣脆的花生在齿间奏响的瞬间,如绚烂的烟花绽放在绵绵细雨的夜。石湾香干有了热油的冲击,嫩中透着微微的焦香,弹中藏着倏忽的轻软。手打鱼丸周身无数微小的孔洞,让细小的美味分子穿梭自如,与众食材交融着各自的咸鲜。

小小一碗呼啦汤,汇聚了肉、蛋、豆、鱼、蔬等各色食材,口感质地相辅相成,味蕾在多层次的升腾跌宕中回味无穷。

爆炒腰花

妈妈炒的猪腰花在我心头可是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地位。

将一个猪腰子从侧面剖开削作两片,把内里的白筋和红肉剔除后冲洗干净,再翻个身纵向均匀排布刀痕,再来个九十度翻转,浅一刀、深一刀,划拉出一片片腰花。用盐、生抽、料酒、胡椒粉腌制十分钟去腥,下葱姜蒜油锅爆香,再倒入猪腰花大火爆炒。软滑的生腰花在凶猛火力的催化下迅速变得硬挺,矫健地在锅内翻滚弹跳。

观察腰花劲道足了,便可从锅中捞起。下入绿尖椒、黄贡椒,用锅铲碾压碾压,翻腾翻腾,撒下泡发的木耳继续翻炒,再倒入腰花,与香料、配料在高度热烈的氛围中来个亲密接触,你融于我、我融于你,直到互相沾染彼此的气息。

被辣椒炝过的腰花,毫无荤腥难闻之气,反倒是无比下饭。更何况我爸最后还要拿碗底剩下的辣椒菜汁拌饭,又干一碗。可谓是积极响应贯彻时下流行号子,“干饭人,干饭魂,干饭都是人上人”。

太极图

我念念不忘的一道老家家常菜有一个非常牛气的名字,叫“太极图”。它长得细长,身体滑溜,像蛇的迷你版,是小黄鳝。太极图之所以称作是“太极图”,因为这细小的黄鳝被做成菜品时,每一条都是盘起来像蚊香一样的形状。为了给这螺旋形的菜品取个好听上档次的名字,当地人就把外形上看似相近的太极图案的名称冠用在了这道菜上。

热锅倒入茶油,关火油放凉(怕一盆黄鳝下锅遇到热油迅速溜走,场面不敢想象),用锅盖盖牢,再开火起炸,直到锅里的黄鳝卷曲形体,放盐、姜、蒜、紫苏、干辣椒、胡椒粉翻炒,再倒入料酒、生抽,小火慢焖入味。

同样是黄鳝,太极图不像在杭城吃的爆鳝面里片下来的鳝肉那般宽厚,吃起来方便,口味浑然一体。而更像是有意将黄鳝的各部位肉质的特色给食客们凸显出来一般,要你不厌其烦地手剥这吸透了香辛料的热腾肉体,似乎是想让你吃个美食,顺便了解一下黄鳝的身体结构,这一番详尽解刨才得知黄鳝不同部位的肉质,口感变化来得是如此深刻而清晰。

食用太极图的方法是,先掐住硬挺的黄鳝头,从其下端开始剥离包含肠、血在内的黄鳝腹部,留下厚实的脊背和细长的骨架。

再将内嵌在黄鳝柔软的腹部中的血与肠,同样从头一整根抽到尾,分离开来。血与肠通常丢弃在小碟里不食用。

黄鳝的背肉和腹肉口感不尽相同,脊背上的肉质更饱满,黄鳝全身的肌肉更多聚集在后背。我吃太极图时都先吃后背肉,从它的后颈开始含着前半段,一边用牙齿和舌头协作,一点点把后背肉从脊梁骨上剔出来,一边推着往后半段继续啃食,到了尾部黄鳝骨头甚至都不那么膈应了,可以直接连肉嚼碎了一起吞。黄鳝腹部的肉就很柔软,细腻得像一张入口即化的皮,不需要像吃后背肉一样小心咀嚼,所以我通常都是先吃完所有后背肉,再大口吃腹肉,这样收盘时能来个爽快。从剥完一整盘太极图,到剩下被舔舐干净的黄鳝头颅和脊骨,干完这盘菜也得花上两个小时左右。

从小我就爱吃太极图,妈妈知道我爱吃,又吃得慢,所以菜一上桌就开始给我手撕太极图,我的饭碗也堆得跟小山似的,一整盘太极图几乎都是被我一个人吃光的。家人吃罢其余菜后,妈妈便默契地收拾完其他碗筷,就留我在餐桌边不紧不慢地啃上几个钟头。

好吃的家常菜可不少,一篇文章叙述不尽,还需后续几篇与你娓娓道来。

留下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